沈帥青:容易執笠的戲院 救或不救?

City

發布時間: 2016/02/22 08:00

分享:

分享:

戲院唔易做,尖沙咀、東涌相繼有戲院倒閉或快將關閉,居民慨歎。業界、居民也想區區有戲院,戲院數目卻不斷跌,大眾寄望政府介入,在商言商與出手扶持之間,救還是不救?

閒時入場看電影,是不少港人的消遣活動,惟近年雖也有新戲院開張,但執笠更多?近來兩間戲院的結業,引來港人網上熱議。

先有尖沙咀港威中心的嘉禾戲院,因租約期滿,上周一向公眾講Bye Bye,之後更有東涌唯一一間的東薈城UA戲院,因商場擬改建,發展零售及酒店項目,戲院將於今年4月關閉,雖然商場其後稱,未來新項目中,有計劃再開一間新戲院,但居民的擔心未消失,紛稱憂心又失去一個娛樂選擇,更有居民擬籌組示威抗議。

東涌居民擔心區內沒有戲院,要改到較遠的機場或青衣看戲,花時間又花車錢,不難理解。事實上,近年每當有戲院倒閉,同樣總有不少港人、電影業界感慨,批評港府縱在施政報告屢提及如何扶助電影業界,包括要有更多戲院等,現實之中卻未能如此。不過,在本港要留住戲院,確實不易吧?

●戲院租金效益低 商場開荒牛
在本港經營的戲院,不少位處商場之內,當新商場建成,亦喜歡找來戲院進駐,以聚集人流,只是當累積一定人流之後,戲院則僅成開荒牛,佔地大、且租金效益不高,對於商場來說,若劏開多個舖位分租,更能賺錢。

近年來,相繼倒閉的戲院,包括新元朗中心的百老匯戲院、尖沙咀華懋廣場戲院等,沙田本來有多間戲院,但之後買少見少,甚至地標性的沙田UA戲院關閉,成為不少沙田友的「傷痛」。

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去年回覆立法會的文件顯示,2005年全港有57間戲院,至2014年則是47間,其間座位數目由5.1萬個減至3.8萬個,在深水埗、北區和大埔區也是零戲院。

●倘列文娛設施 免與商舖競爭
其實,若政府要出招救戲院,並非沒有辦法,最多人談及的,就是在60、70年代,戲院被劃分作文娛設施之一,而不是普通商業活動,據戲院商會指,當時更列明每千名人口,就需有38個戲院座位。於是,遭政府劃定為文娛設施的土地,租給戲院後,便不會租予餐廳、名店等,租金自然受限。

可是到了80、90年代,戲院被剔出文娛設施之列,只列作商業零售設施,當要與其他商店競爭舖位,便顯得弱勢,業主更可大條道理踢走戲院。於是,近年有不少輿論或業界,亦提出是否要把戲院重新列入文娛設施?

誠然,把戲院納入文娛設施,減少與零售店舖在同等地位作競爭,能令戲院在高額租金之中得到「保護」,既可作政府提振電影業界的措施,更容易做到區區有戲院。

●商業味重 出手「保護」恐惹爭議
從影迷、業界的角度看,「保護」戲院好處不少,但最大的爭議,只怕是政府的保護政策,會否與商業利益有所衝突?縱然大眾也想有更多戲院,但戲院始終不同於圖書館、康樂中心,商業味重,若保護或也會引來非議,是否也要去幫助日漸減少的保齡球場、又或卡拉OK。

若然睇戲屬於民生必需品,政府自然大有理據支持,只是戲院算不算必需、是否區區要有,爭議或也不少,尤其是家庭影音設備質素的上升,不少人改為在家中看戲,也影響到戲院「地位」。

當然,若戲院增多後,租金下滑,如換來能把動輒每張逾100元甚至更高的票價,出現下降空間,令漸變為「中產娛樂」的睇戲,可以變回平民娛樂,相信也會有不少人支持,只是也就要看政府是否有策略,能迫使戲院真有可觀的減價空間。

在充滿土地問題的本港,要做到每區有戲院,尤其不易,一邊是戲院數目、戲院座位數目,愈見減少,另一邊則是愈多市民對戲院被趕走的不滿,愈見升溫,戲院是否要出手救?如救,又是否有更好、較少爭議的招數?對政府來說,就要交出難題的答案。